近红外光谱技术过去的发展情况
早期光谱仪通常是体积庞大笨重且配备活动部件的仪器。照明光源通过棱镜或光栅被分散为其子部件适用的波长。利用近红外光谱和多变量统计分类技术系统聚类分析、逐步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判别等可很好地对药材和成药进行定性判别和分类。针对相应光谱上的每个测量点,光栅在手动控制下以小的增量旋转。每个所测样本的数据都被整理成一份光谱图。然后,需要手动将光谱图与参考物及其他样本进行对比。这些早期光谱仪固定摆放在实验室的某个位置,而且一经安装就很少再被移动。
20世纪70年代迎来了光谱技术领域微处理器的诞生,其既可用于控制光谱仪,也可用于处理所测得的数据。线性渐变滤光器:这类仪器利用线阵探测器前的渐变滤光元素,使特定波长能够影响每个像素元素。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期,半导体工业获得了长足发展。这给微处理器和电脑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能够更好地控制光谱仪和处理光谱数据。模拟/数字转换器的诞生使光谱数据采样可以通过处理器控制。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的近红外光谱仪通常采用以下六种架构:
固定滤波器:这类仪器基于固定数量的波长进行测量,每种波长对应滤光轮上特定的滤光片。滤光轮在不同滤光片之间转动时进行读数。
旋转光栅/棱镜:这类仪器利用电机在单点探测器上移动光栅分散的输出(波长)。
FT-NIR:这类仪器利用迈克耳孙干涉仪技术的傅立叶交换性质,通过移动的镜面创造能够与某个光谱形成数学相关的干涉图样。
线阵探测器:这类仪器利用光栅在元素数量为256或512以上的一维线性像素阵列上分散波长。
线性渐变滤光器:这类仪器利用线阵探测器前的渐变滤光元素,使特定波长能够影响每个像素元素。
DLP®技术:数字微镜器件(DMD)将光栅分散的光反射到单个像素探测器上。DMD可编程,且灵活度高,因此可按照任何顺序或不同分辨率对波长进行采样。整个过程只需一次扫描即可完成。
现在的近红外光谱仪比前几代产品要先进得多,具有微处理器控制、高精A/D采样、光谱电算化(带统计分析)等特性。不同架构的使用模型也有所不同:
实验室型:通常为的大型通用仪器。处理光谱数据的计算机可以是实验室内部设备,也可以是通过以太网或USB互联的远程设备。这些计算机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并在数秒之内完成与分布式参考库的对比。
便携型:便携式NIR光谱仪外形同实验室小型版本类似,可以移动,通常配备110V交流电源或12V带反相器电源,体积通常比午餐盒略大一些,可以放在卡车后挡板上,以供现场或工业环境(例如农场或矿区)中使用。
联机型:这类专门化设备用于监测工厂环境,通常具有特定用途。工厂安装可能会在一条装配线上包含多台光谱仪,通过以太网或无线网连接到主控制设施。
手持型:手持式光谱仪的生产受到了广泛关注,其特征是真正实现了便携化,非常便于用户使用。目前已推出电池供电式产品,体积与大型手钻相近。这类产品的好处是,非常便携,而且依靠内置电源可以远途使用。
近红外光谱分析在临床分析中的应用
随着光导纤维及传感技术的发展,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进一步深入,近红外光谱技术的非侵入式定性和定量分析成为可能。同时,由于生物体中不同的透明组织对近红外光具有不同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因此近红外光对不同的软组织和变化的组织具有较强的区分能力。近红外光谱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NIR)是90年代以来发展快、引人注目的分析技术之一。根据这种特性,可以利用近红外光谱法测量组织的某些光学参数从而得到组织的某些生理参数,或者建立某些生理参数和光谱数据的关系,从而可以检测出组织中的异物或生成二维的图像;也可监测皮肤组织受外界环境影响的变化;还可用于临床分析和血液某种成分的测定。近红外光谱法可以直接对组织进行无创伤检测,使过去无法开展的研究工作成为可能,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检测效率。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生产厂家的吉天仪器于2025/2/20 14:21:24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eijing.mf1288.com/bjjtyq-2842435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