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探伤仪
超声波探伤中灵敏度一般是指整个探伤系统(仪器和探头)发现较小缺陷的能力。
发现缺陷愈小,灵敏度就愈高。 仪器的探头的灵敏度常用灵敏度余量来衡量。
灵敏度余量是指仪器较大输出时(增益、发射强度较大,衰减和抑制为0),使规定反射体回波达基准高所需衰减的衰减总量。
灵敏度余量大,说明仪器与探头的灵敏度高。
灵敏度余量与仪器和探头的综合性能有关,因此又叫仪器与探头的综合灵敏度。
盲区与始脉冲宽度 盲区是指从探测面到能够发现缺陷的较小距离。
盲区内的缺陷一概不能发现。 始脉冲宽度是指在一定的灵敏度下,屏幕上高度超过垂直幅度20%时的始脉冲延续长度。
始脉冲宽度与灵敏度有关,灵敏度高,始脉冲宽度大。
超声波探伤仪
分辨力
仪器与探头的分辨力是指在屏幕上区分相邻两缺陷的能力。能区分的相邻两缺陷的距离愈小,分辨力就愈高。
信噪比
信噪比是指屏幕上有用的较小缺陷信号幅度与无用的噪声杂波幅度之比。
信噪比高,杂波少,对探伤有利。信噪比太低,容易引起漏检或误判,严重时甚至无法进行探伤。
市场上有一些数字超声波探伤仪不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
2005年国家颁布新标准《GB/T10061-1999:A型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通用技术条件》。在这部新标准启用的同时,还颁布了《JJG746-2004超声波探伤仪检定规程》。国家对数字超声波探伤仪的检定规程作了详细解释。
超声波探伤仪
微机问世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超声波仪器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相继推出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超声检测装置。
这些设备充分利用了微机的高精度运算、控制和逻辑判断功能,除提高了机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之外。还提高了当量读数和缺陷位置的精度,并较好地解决了存储、记录和打印输出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外还相应开展了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
1983年,德国推出了一台便携式USD-I型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尽管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功能还不完善,但是已经具备了自动设置DAC曲线、自动判伤、数据存贮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USD-I的问世,标志着超声波探伤仪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随即自1986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得到了迅速发展。
超声波探伤仪
确定探伤仪器和探伤方法后,在自动探伤系统中,影响探伤结果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在于探头性能、探头与被检件之间相对位置和声耦合状态的稳定性。
在整个传动过程中,可靠性和稳定性需要高精度的机械传动和探头随动装置,加上进料、出料和分选等,系统要求控制准确,平稳运行,因此对机电设计和加工要求很高。
实际情况是,国内很多用户和生产厂商均对国产自动探伤设备中的机械传动部分重视不够,对其投入的资金不足,造成了目前国内系统的价格和性能偏低的现状,影响了国产自动化探伤设备的发展。
以一套进口管材超声波自动探伤装置为例,少则五百万,多则上千万。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20多万元一套的管材自动探伤设备,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可想而知。
随着企业对探伤的重视程度和财力的提高,目前订购价格随之提高到百万元以上。即使这样,将多通道超声波仪器和计算机等主件价格除去后,留给机电部分的资金投入就很少。
好在设计制造者做出了很大努力,使多数整套设备得以良好运行,维持了国产自动探伤装置的可信度,但同时很难造就高水平探伤用机械传动设计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探伤设备制造商。
为使国产自动超声波探伤装置得到提高和发展,除了应提高超声波探伤仪和探头的性能外,增加机电系统方面的投入也是重要的一环,应为企业界重视,特别是各行业的主管部门和质检部门。
以促进我国自动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为产品的质量做出贡献。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便捷式焊缝超声波探伤仪技术支持的北京汉谷于2025/4/5 11:11:04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eijing.mf1288.com/bjhgjm-2853231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