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波探伤仪
超声波探伤仪是一种便携式工业无损探伤仪器,它能够快速、便捷、无损伤、准确地进行工件内部多种缺陷(裂纹、疏松、气孔、夹杂等)的检测、定位、评估和诊断。
既可以用于实验室,也可以用于工程现场。广泛应用在锅炉、压力容器、航天、航空、电力、石油、化工、海洋石油、管道、船舶制造、汽车、机械制造、冶金、金属加工业、钢结构、铁路交通、核能电力、高校等行业。
超声波探伤仪
超声波探伤仪的优点主要包括:
1. 分析能力缺陷:很难对工件中的缺陷进行准确的定性、定量。
2. 检测目标要求高:对具有复杂形状或不规则外形的工件进行检测有困难,需在工件表面涂抹耦合剂,工件表面的光洁度决定透入工件内部的能量,从而决定检测效果。 因此工件表面要做处理。
3. 限制情况多:工件材质、晶粒等对检测有较大影准确的定性、定量等。
因此,在使用超声波探伤仪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优缺点,并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和仪器。
超声波探伤仪
随着探伤仪的研究和发展,我国开始建立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1964年4月,在苏州召开的机械工业系统无损检测年会中,制定了无损探伤应用条例和超声波纵波探伤标准试块技术条例,加快了超声波探伤技术的推广,促进了超声波仪器的发展。
当时的电子管超声波探伤仪存在的问题是:虽称是便携式,但其重量重、体积大、搬运困难且易出故障。在仪器的放大器线性动态范围和水平线性等方面均没有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而且仪器没有设置衰减器等结构。
该设备对钢件使用纵波探出缺陷的问题不大,但很难对缺陷进行当量测定。
超声波探伤仪
微机问世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为超声波仪器设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
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相继推出计算机辅助的自动超声检测装置。
这些设备充分利用了微机的高精度运算、控制和逻辑判断功能,除提高了机电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之外。还提高了当量读数和缺陷位置的精度,并较好地解决了存储、记录和打印输出的问题。
与此同时,国外还相应开展了信号处理技术的研究。
1983年,德国推出了一台便携式USD-I型数字化超声波探伤仪。尽管其体积较大,重量较重,功能还不完善,但是已经具备了自动设置DAC曲线、自动判伤、数据存贮和打印输出等功能。
USD-I的问世,标志着超声波探伤仪开始进入数字化时代。随即自1986年起,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数字式超声波探伤仪得到了迅速发展。
以上信息由专业从事便捷式便携式超声探伤仪售后的北京汉谷于2025/4/1 19:19:02发布
转载请注明来源:http://beijing.mf1288.com/bjhgjm-2852750142.html